不論是什麼樣的成形方式,製品的完成都需要三個條件,原料、射出機、模具。射出機的發展歷史在維基百科提到:
歷史[編輯]
在1868年,海雅特開發了一個塑膠材料,他命名為賽璐璐。賽璐璐已經於1851年由亞歷山大・帕克斯發明。海雅特改善它,使它能夠被加工為成品形狀。海雅特同他的兄弟艾賽亞於1872年,註冊了第一部柱塞式注射機的專利權。這個機器比我們現在用的機器相對地簡單。它運行起來基本地像一個巨大的皮下注射器針頭。這個巨大的針頭(擴散筒)通過一個加熱的圓筒注射塑膠到模具裏。
1946年,美國發明家詹姆斯沃森亨德利建造的第一個射出機,這使得更精確地控制注射速度和質量產生的物品。本機還使材料混合注射前,使彩色或再生塑膠可被徹底混合注入原生物質。1951年美國研製出第一台螺桿式注射機,它沒有申請專利,這種裝置到現在還是持續在使用。
同樣的產品,不同的模具設計,有可能使用的成形機器不同。串良的主要產品鏈條,使用的是臥式的螺桿注射機;而網路上可查到一些中國的塑膠鏈條製造商,使用的則是臥式加立式的射出機台。
▼立式
▼臥式
設備用得多或少不是重點,只要能做出符合消費者期待的產品,就是好的成形方式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